96年李讷考察河南,看见单位门口的一幅字很眼熟:这是我父亲的字
1996年4月30日清晨,平顶山的天空还泛着微蓝,一队小客车驶向郏县。车里最安静的人是李讷,同行者能听见她指尖轻敲座椅扶手的细微声,那是一种无声的提醒——今天要去的,是父亲留下印记的地方。
1996年4月30日清晨,平顶山的天空还泛着微蓝,一队小客车驶向郏县。车里最安静的人是李讷,同行者能听见她指尖轻敲座椅扶手的细微声,那是一种无声的提醒——今天要去的,是父亲留下印记的地方。
看着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,看着挂在墙上的诸多毛主席历史照片,李讷想起了父亲和自己的点点滴滴,一瞬间,李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流下了眼泪。
1976年9月10日清晨,天色微亮,北京的秋风透着寒意。守在灵堂外的李讷,双肩轻颤,她明白,此刻起自己必须独自面对往后的岁月。就在前一天,父亲毛泽东与世长辞,这位曾牵着她在枣园黄土地上散步的老人,再也不会叮嘱她“书要常读,路要自己走”。
上午九点,王景清站在门前,等着李讷出来。没有人提醒,他们默契地等待,每一次行动都和过去的生活一样带着某种沉重的仪式感——这已经是她无数次出发去“追父亲的脚步”的一天了。到底算不算寻根?谁能说得清究竟是为了怀念还是未了的情感?像这样的问题,李讷不爱细想,王景清从
2015年5月20日中午,延安的温度不到二十度,空气里带着枣花的味道。李讷坐在宝塔山下的剧场内,聚光灯打在舞台中央,大型历史剧《延安保育院》正式开场。灯暗的一刻,她的手忽然紧紧攥住了衣角。
1984年8月15日清晨,湘潭站的站牌在晨雾里若隐若现,一对中年夫妇悄然走下绿皮列车。妻子把草绿色挎包紧了紧,目光却越过人群望向韶山方向。她便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,此时四十四岁;身边的丈夫王景清,解放军某部参谋长。两人此行极为低调,但依旧引起了值班人员的注意
1968年10月28日晚,北京已是深秋,西北风透着凉意。中南海怀仁堂里灯光璀璨,毛主席准备接见一批在战争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和战士。名单递到主席手上,他随意扫过,却在最后一行怔住——“李讷”。
“李姐,小心台阶。”2021年3月3日,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,早春的风裹着些许凉意,搀扶李讷的老战士压低了声音。灵堂里挽联低垂,王景清的遗像上,依旧是那张沉稳质朴的面孔。黑白照片前,李讷喊出的那句“大师傅”,让不少在场的老同志红了眼眶。
要说李讷和李敏这对姐妹,大家总是觉得她们之间肯定有啥,毕竟同父异母嘛,这关系,搁谁家都得琢磨琢磨,是不是?但真相往往让人意想不到,就拿李讷后来的采访来说吧,那眼泪,可不是假的,里面藏着太多东西了。
1984年初冬的傍晚,北京西城的气温已降到零度以下,李讷照例下班步行回家。街边小贩的吆喝声被寒风切割得断断续续,她把围巾往上提了提,脑子里却全是那份还没批下来的结婚报告。从十月交上去到现在,已经足足拖了两个月,音讯全无。她想不通:自己三十七岁了,重组家庭并不违
“张叔,能帮我带句话给父亲吗?”1972年2月的北京,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筒子楼里,李讷抱着襁褓中的儿子,小声嘱咐张耀祠。夜风透过窗缝钻进来,屋里只有一盏昏黄灯泡,在墙上投出寂寥的影子。